跨国植胶,“种”下中越情谊

发布:2019-04-01 15:46 来源:未知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海南专家于纪元支援越南种植橡胶

跨国植胶,“种”下中越情谊

■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卢月佳  海南日报记者 李关平  通讯员 王智

于纪元获得的中越友谊证书。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卢月佳 摄

海南农垦博物馆玻璃展柜内,存放着一张已故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在1961年向于纪元颁发的中越友谊证书。这是对于纪元支援越南植胶、圆满完成国家援外任务的肯定。

“这更是中越友谊的见证!”3月27日,现年88岁、曾任海南农垦总局科技处处长的于纪元从家里找出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17位中国援越专家合影,于纪元找到了照片中的自己,时间拉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北京大学生扎根海南

于纪元开始与橡胶结缘,是因国家战略需要。上世纪50年代初,美英国家对我国进行橡胶封锁,为保障国防及工业建设的需要,我国必须争取实现橡胶自给。

1953年,华南垦殖局确定把发展橡胶的重点转移到海南。22岁的于纪元从北京农业大学(现北京林业大学)提前毕业,从家乡北京来到海南,奔赴原南林农场胶林建设第一线,“那时心中充满干劲,满脑子都是为祖国作贡献。”常年在胶园建设一线摸爬滚打,使于纪元逐渐从一名林学专业的学生成长为种植橡胶的专家。

1958年,越南请求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给予该国援助。原中国农垦部决定从本部以及新疆农垦、东北农垦、广东农垦选人,组成17人专家代表团,前往越南进行实地考察。其中,广东农垦3人负责橡胶,于纪元是唯一来自海南的橡胶专家。

1959年9月底,于纪元一行确定位于越南北部境内的决胜农场、越中农场和富山农场适合种植橡胶,并及时将考察结果向越南政府汇报,完成考察回国。

驻越2年“手把手”援助植胶

“原以为考察结束以后就没事了,没想到回国数月后再次被派去越南。”于纪元说,这次和他同行的还有自己的妻子、橡胶专家李淑贤。

1960年,以戴光为组长,海南农垦橡胶专家于纪元、李淑贤等4人为成员的专家组再次远赴越南,开始橡胶种植援助。

李淑贤负责培训,讲授如何种橡胶、如何进行芽接、如何进行管理等,于纪元则负责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

“此次援助,我国将种子、芽条、机械等物资运往越南后,正碰上雨天。”于纪元回忆,当时用竹子支撑起塑料袋挡雨,避免雨水淋湿橡胶苗,并派人进苗圃,把橡胶苗上的水清理干净,紧跟着配合芽接,工作量很大。随后我国还支援了耕地机和拖拉机,加快工作效率。

当时的越南还未实现南北统一。适宜植胶的三个农场均为部队农场,每人床边都放着一把枪。而位于南北交界处的决胜农场,地里常年备着大炮,时刻对着南部的方向。于纪元等人就在这样紧张的环境中工作了两年。

中越友谊深埋于心

于纪元和李淑贤一辈子都在和橡胶打交道。1961年底,一行人完成任务从越南回国后,于纪元夫妻俩继续在原南林农场为橡胶事业奔波。由于两人基本都在连队指导工作,在家的时间很少,与3个儿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

“父亲援越的照片和各种勋章都保存完好,他时不时会拿出来看,和子孙们说起当年去越南的事情。”于纪元的二儿子、现年63岁的于宏伟说。

3月27日,记者采访时,于纪元拿出当年援越时用于记录的硬纸皮,上面是他整齐的钢笔字:1960年,海南农垦支援越南橡胶种子10.521吨,芽条15148公尺,完成147万株胶苗定植任务;1961年种植橡胶面积1150公顷,并备足1962年之后可供1700公顷土地种植橡胶用的种苗……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海南农垦圆满完成国家援外任务,受到了国内各级领导和受援国政府的好评。“感谢您在越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给予我们兄弟般的热情帮助。”中越友谊证书上的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见证。

.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农垦博物馆 版权所有. 琼ICP备11001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