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映 艰苦垦荒岁月中的一点“甜”

发布:2019-05-14 15:34 来源:未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南农垦送电影下基层,丰富了垦区精神文化生活

电影放映 艰苦垦荒岁月中的一点“甜”

■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思敏 海南日报记者 李关平

海南农垦博物馆内展出的“长江牌”16mm电影放映机。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思敏 摄

当看到海南农垦博物馆内展出的“长江牌”16mm电影放映机时,曾在海南农垦担任电影放映员的汕头知青余向平脑海中浮现出一帧帧画面:放电影那天,人们从四邻八村赶过来,挤在农场的篮球场上看电影,从舞台上看下去黑压压一片……

今年68岁余向平1968年来到海南农垦,转眼间,50年过去了,他眼前的电影放映机漆面斑驳,早已淡出历史舞台,但它留给几代“垦荒牛”的记忆依然鲜活,“那是艰苦乏味岁月里最大的乐趣和难得的精神食粮,是我们苦中作乐的见证。”

电影 垦区工人渴求已久的梦

电影,在上世纪70年代,是人们渴求已久的梦。

余向平所在的原东方农场(现东太农场公司)有2300多名职工。当时,垦荒生活艰苦,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样苦闷乏味。偌大一个农场,只有一个刚刚建立的有线广播站,在早上、中午和傍晚播放几首革命歌曲。尽管上级组织想办法成立男女篮球队、文艺宣传队,连队建立文化室等,但这仍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这个时候,电影的出现,无疑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1973年至1980年,余向平担任电影放映员。他清楚记得,农场共有16个连队,按照轮流放映原则送戏下队,每个连队每月只能看上一场电影,而且经常出现派不出运输车、影片断档、天气不好等情况,使不少边远连队每月都看不上一场电影。

这也是当时整个海南农垦的现实情况。即便如此,人们仍对电影情有独钟,观影当晚生产队犹如过节一样热闹非凡。

观影 艰苦生活中的大趣味

“今晚有电影看!篮球场上架起了白色银幕!”尽管没有广播宣传,没有电话通知,但即将放电影的消息总会传遍四方。许多人早早“担凳子,霸前排”,满怀期待地等待电影的放映。

“那是现在年轻一辈无法体会到的快乐。”今年71岁的广州知青张国仪1968年来到原东太农场开荒护林,说起青年时期的观影经历,难掩脸上的兴奋。

夕阳西下,大人们放工回到家随意煮点稀饭,稀里哗啦地喝完后,匆忙收拾一番便带上小板凳赶往篮球场。小孩子们这会最为积极,任父母怎么呼唤都不肯回家吃晚饭,死守着前排座位。从相邻连队和村庄走个把钟头山路赶来的人只能站在球场台阶上看。人们在球场上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嗑瓜子拉家常,邻里的互动变得尤为密切。当看到电影队的汽车车灯在远处山路闪烁,全部人都忍不住欢欣雀跃起来。

“哒哒哒……”胶带在电影放映机的带动下转动,幕布上出现黑白电影画面,人群瞬间安静下来。他们无法理解电影放映机背后的深奥原理,但都明白正是这台小机器,制造了他们美好的集体记忆,给原本枯燥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

影响 让苦日子也有了甜味

“好几次,看完电影后已是凌晨两点,我们来不及休息就去割胶了。但却不觉得苦累,反而充满力量。”张国仪记得,每逢此时,他与队友们在去橡胶林的路上总是异常兴奋,似乎一瞬间就忘记了独自离家的惆怅、农场生活的闭塞、割胶工作的苦累。

张国仪说:“《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等一部部电影,激发出了人们极大的爱国热情和生产工作积极性。”

尽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电影放映机有时会在长途运输过程中遭遇碰撞而总是发生故障,影片也经常是放了又放的老片子,但电影放映依然场场爆满。

“精神愉悦,苦日子也有了甜味。”张国仪说。

随着电视机、DVD机的出现和普及,上世纪90年代初,电影放映机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份苦中作乐的情怀却没有消失。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时至今日,海南橡胶八一、加钗、新中等分公司仍坚持每年举办“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将各类演出送到职工家门口。

.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农垦博物馆 版权所有. 琼ICP备11001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