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安胶园!中国第一个橡胶园

发布:2019-07-09 15:27 来源:未知

走入海南农垦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两株依旧枝繁叶茂的百年胶树,这是博物馆于筹建之初,特意从被“达维”台风毁坏的琼安胶园里“请”来的。


琼安胶园,中国第一个民办胶园。来到博物馆的“赤子心”展厅,我们便可以见到琼安胶园创办者何麟书的画像。那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穿着粗布青衣,微微笑意,似乎想要向每位来访者诉说琼安胶园百年来所经历的那些风风雨雨。


百年时光悠悠流转,整整一个世纪后,回望琼安胶园沧桑曲折的历史,先辈们披荆斩棘的峥嵘岁月,依然历历在目。


迫于生计漂洋过海下南洋


琼安胶园的故事,得从画像中的那位老人开始说起。


那位老人名叫何麟书,生于1862年,祖籍琼海朝阳乡南盈村,家有兄弟三人,排行第三,乡人称其为“麟书三公”。因家境贫寒,少年时的何麟书仅读过几年私塾,但自幼聪颖过人,胸怀大志。


何麟书的家乡濒临万泉河,地少人多,风灾水灾旱灾连年不断,因此离乡背井、外出南洋谋生者甚多,多数人家均有人到南洋打工。1879年,17岁的何麟书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惜别父兄妻女,也登上了远赴南洋的帆船,一路颠簸到达马来亚——从此,他的命运有了新的变化。


最初,何麟书在餐馆里当杂工,后经老乡介绍,到一家外国财团经营的橡胶园里当割胶工。在那里,他平生第一次认识了橡胶,知道了橡胶的经济价值。他为人诚实淳朴,办事认真,很快就赢得了主人的赏识,被擢升为橡胶园管家、业务经理。在短短几年间,何麟书便掌握了从橡胶育苗、栽培管理到割胶的技术。


整天在胶林里穿梭的何麟书,有一天忽然萌生出一个想法,马来亚的气候、土壤与家乡海南岛十分相似,有朝一日,能否在海南那片贫穷的热土上引种橡胶树呢?


有了这样的想法,何麟书便有了追求。他深知,要办实业,就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否则就是一句空话。为了实现在海南种植橡胶的愿望,何麟书拼命工作,节衣缩食,而后又把辛苦赚来的钱投资到锡矿开采、创办火柴厂等产业。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他终于成为一位有一定资产的实业家。


这时候的何麟书,回乡创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了。1904年,40多岁的何麟书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满腔热忱地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准备开始他的橡胶种植事业。


胼手胝足一片痴心为橡胶


一回到家乡,何麟书就忙于着手胶园的选址工作。他不停地穿梭于藤蔓交织的莽莽林海,踏遍了琼海的山山水水,终于选中了今琼海市会山镇三洲河一块依山傍水的山坡种植橡胶,也就是后来的琼安胶园。


种植地点选好之后,何麟书雇请了一批黎、苗族同胞垦荒辟地。该地地处深山,树苍林茂,路长途远,疟疾猖獗,蚊虫多、蚂蟥多、野兽多,但何麟书并不退却,知难而进。他常住在橡胶园里,边统筹,边劳作。在他的带领下,终于垦出200多亩的胶园。


1906年,何麟书耐心说服商界、企业界友人,集资5000大洋,办起了中国第一家橡胶公司——“琼安垦务有限公司”。从此,何麟书把后半生的精力全部倾注在拓展橡胶事业上,将自己的名字与琼安胶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公司成立之后,何麟书请在马来亚的友人将胶种托其侄子何达启送至海南,然后带领工人们辛勤地播种。但是,事与愿违,种子种下之后无一发芽,并且连续三年皆是如此。


在当时的股份簿上,有这样的记载:“本公司由何君麟书邀集股本,在乐会县崇文乡合口湾地方开办,专为种植树胶等业,起计由丙午年开班。初因外洋采买种子一连三年之种均无发,而转种各业亦不起色,原集之股本伍仟元(大洋)尽归乌有。”


当时,大多数股东都纷纷表示不满,并要求退股,有的甚至风言风语地说:“想在海南岛种橡胶,真是异想天开!”


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何麟书虽心急如焚,但却没有灰心丧气,因为他一直坚信,海南岛有这么好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壤,一定能种出橡胶来。


为挽救胶园,何麟书把在海口市的荣安旅店当掉,以其所得的资金退还琼安公司各股东的股份。然后,他又四处奔走,再次集资,前后集得15200大洋,再种胶树。


他开始在前三次的失败中总结教训。经过分析,他认为问题可能出在种子上,便决定采取树苗移植的方法代替种子繁殖。于是,他便火速重返马来亚,不顾马来亚的外国殖民当局不准胶苗出口的禁令,巧妙地从马来亚运回5000株胶苗,经过精心培植,果然成活了3200多株。


原产于南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原始森林的橡胶,终于被何麟书成功地引种到海南岛。


胶树开割引发橡胶种植热潮


橡胶树虽然顺利栽种了,但是从种胶到开割要8~10年时间,每年的管理费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为了解决这笔费用,何麟书采取多种经营的办法,在胶园里种上了咖啡、木薯、麻、槟榔等多种植物,还养起了猪牛鸡鸭等,用这些短期生长的植物和副业所得的收入,勉强维持胶园的管理费。在此期间,因为胶园没有任何收益,其他股东纷纷退出,何麟书便将股本悉数买下,由股份制转为独资,使公司得以延续。


管理胶园的日子异常辛苦,有一年,何麟书染上了重疾,高烧不退,服药未见好转。无奈,只好将他送回老家。那时,他已病情危笃,按风俗将他枕于正堂,作料理后事准备。然而,第三天拂晓,奇迹出现了,他高烧全消,竟从沉眠中苏醒过来。


何麟书休养了一段时间之后,又重返山里,一心扑在他的橡胶事业上。


值得庆幸的是,何麟书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1915年,这是中国橡胶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日子——琼安胶园经过长达近10年的磨难之后,首批橡胶树终于开割了。当乳白色的胶汁从树干汩汩流出时,鞭炮声、欢呼声,响彻山野。何麟书激动地说:“我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当琼安橡胶园1915年正式投产的消息在海内外传播开后,便引起了轰动。也激励了不少有远见的企业家回来投资,从此海南掀起开发种植橡胶的热潮。


当时的情形正像人们所说:“何氏之试验成功,内地商人遂闻风兴起。如那大之侨植公司、石壁市之南兴公司、加赖园之茂兴公司、铁炉港之农发利公司,均先后向南洋购运种子回琼种植,结果颇为良好。”


至1934年,当时琼崖实业局的调查,海南岛的大小橡胶园共有94家。这些胶园大部分为华侨经营种植,面积达10574亩,共有胶树246500株,当时可以采液的为187100株,为旧中国树胶种植的最盛时代。


主人病逝百年胶园历沧桑


1934年的一天,72岁的何麟书溘然离世,一代中国橡胶之父的传奇人生就此谢幕。


何麟书病逝之后,琼安胶园可谓是饱经沧桑.


抗战期间,海南沦陷,琼安胶园停产荒废。抗战胜利后,何麟书的曾孙——“琼安胶园”继承人何子彬的母亲王试花负责管理胶园。但因前方战事吃紧,商船来琼锐减,橡胶滞销。胶园处于半开半闭状态,磕磕绊绊直到解放。


1983年4月7日,对何家后人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何子彬率其亲属,进驻橡胶园。但是当他们踏进胶园时,看到的却是一幅令人痛惜的败落荒凉景象:胶园荒芜,藤蔓缠绕,胶树残伤,杂草丛生。那些珍贵的“祖母树”,由于掠夺性开割,满树遍布拳头大小的瘤块,伤痕累累!


为了不辜负祖先遗留下来的产业,何子彬决定对橡胶园进行更新。从1984年春开始,采取逐年更新的办法,至1992年,更新完毕,累计新种7070株,全部为马研600号高产芽接树。全面开割后,年产干胶10多吨。原来的“鼻祖”母树,保留少量作为纪念。另外,还有66株,以换树的形式,划给毗邻的国营东太农场。


如今的琼安胶园,在何氏子孙的努力下,已从衰老获得蝶变为新生。胶园里依旧郁郁葱葱,那些百年老胶树高大挺拔,表皮布满褶皱,无言地诉说着海南橡胶的百年沧桑,见证着一位漂洋过海的老人对故乡的深情。


这位老人,为我国橡胶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名字也和琼安胶园一起,载入了我国橡胶事业的史册。(文章摘自《故事垦博》)

.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农垦博物馆 版权所有. 琼ICP备11001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