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华侨》之《外来作物系列节目(四)——橡胶树选育种专家 徐广泽》

发布:2022-09-26 15:26 来源:

《海南华侨》之《外来作物系列节目(

——橡胶树选育种专家 徐广泽


上个世纪,一片片橡胶林在中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创造了“橡胶树在北纬18度到24度大面积种植”成功的奇迹。如今海南岛仍分布着众多的橡胶园,总面积仅垦区约353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中国橡胶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批批爱国华侨和橡胶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归国华侨徐广泽作为一名杰出的橡胶育种专家,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徐广泽就扎根海南,专门负责橡胶技术领域的科研工作。他走遍海南各地的胶林,精心筛选和培育橡胶良种,开创了中国橡胶选育种事业。


图片

▲徐广泽


1916年,徐广泽出生在马来亚的广东籍华侨家庭。他的父亲徐赐藻少年时期就下南洋打拼,后来在马来亚定居成家,夫妻俩辛苦劳作,勤俭持家,渐渐有了一些积蓄。当时,马来亚在橡胶种植上具有天然优势,橡胶业发展繁荣。在马来亚闯荡多年的徐赐藻看到橡胶种植业的广阔前景,果断拿出多年的积蓄,买地垦荒,种植橡胶,最终成为一位家底殷实的橡胶庄园主。

徐广泽的父母虽然在马来亚生活多年,积攒了一份殷实的家业,却始终牵挂远在大洋彼岸的家乡。他们将子女送回国内读书,以便将来为祖国的发展效力。徐广泽从小聪明伶俐,又十分好学,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18岁那年,他考上中山大学。因为徐广泽从小在胶园里长大,对热带作物的栽培具有浓厚的兴趣。带着这份兴趣,他选择了中山大学农学院的农艺专业,师从主攻水稻的农业专家丁颖教授。

 图片

▲1949年 徐广泽在国立中山大学


在中山大学的学习生涯,给徐广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世事无常,大学毕业后,本该在国内大展拳脚的徐广泽却被一场战争改变了人生的轨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徐广泽被迫返回马来亚躲避战乱。由于马来亚的农业发展以橡胶等经济作物为主,水稻等粮食作物相对薄弱,徐广泽便在自家的橡胶园里,运用学到的农艺知识,开展橡胶育种、栽培的研究。期间,他一直与丁颖教授保持联系,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情况。1946年,受丁颖教授的邀请,徐广泽从马来亚返回母校中山大学任教,协助丁颖教授研究水稻育种,还对高班学生开设“热带作物和育种”新课程,重点讲橡胶栽培育种。


 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英帝国主义和反华势力封锁,天然橡胶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被禁运。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坚定地走自主发展天然橡胶之路。为打破当时西方国家对天然橡胶原料的垄断和封锁,1951年11月,华南垦殖局成立。同年,徐广泽被调往华南垦殖局指导橡胶栽培育种工作。


图片


为拓展中国橡胶种植,中央决定在华南地区大规模种植天然橡胶。海南岛是当时引人注目的植胶地。从1906年起,就陆续有华侨从南洋引种回海南岛成功种植。到解放初期,全岛的民营橡胶园约3万多亩,橡胶树约106万株。具备种植气候和种植历史的海南岛,被华南垦殖局定为橡胶发展的重点基地。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的橡胶科学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有关橡胶种植的科研人员也寥寥无几。此时,徐广泽作为橡胶科研的带头人,正好填补了这项空白。


图片


经过考察,徐广泽深刻认识到,地球北半球高纬度的橡胶垦区,存在着风、寒、旱等自然灾害,不同程度地威胁着橡胶树的生长。要保证橡胶大面积成功北移,必须做好橡胶选育种工作。1954年,徐广泽主动要求和妻子苏炎娣调往海南,徐广泽在海南垦殖分局担任主要技术负责人,亲自规划并组织实施橡胶选育种工作。


图片

▲徐广泽夫妇


为培育高产橡胶品种,徐广泽带领科技人员跑遍海南岛的胶园,从60万株老龄橡胶树中挑选出1000多株高产母树,对橡胶树的产量、副性状等作了详细鉴定,计划培育出一批适应中国自然环境、高产的橡胶良种。很快,在徐广泽的组织指导下,中国橡胶垦区组建起了第一支橡胶选育种科技骨干队伍和第一批橡胶育种站,专门研究选育优良高产品种。

为了获取橡胶选育种的第一手资料,徐广泽经常深入基层,与基层科技人员、干部甚至是胶工进行详细的交流。每次交谈,纸和笔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徐广泽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记录下有关橡胶品种和植胶技术的知识,并仔细整理到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和卡片上。这些资料为国家制定橡胶发展方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图片


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让徐广泽在中国橡胶事业上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在30多年的橡胶研究生涯中,徐广泽编撰了第一部中国橡胶育种的高等院校教科书,为国家培养人才提供专业教材。他带领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橡胶科技工作者,为中国橡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还发表了关于橡胶育种的论文17篇,关于橡胶栽培技术的论文31篇,其它方面的论文12篇。这些论文是他长年科学研究的结晶。


图片

▲1984年 徐广泽在法国巴黎

“国际橡胶采胶生理育种学术讨论会”上

宣读科研论文


徐广泽一生挚爱橡胶科研,生活简朴,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尊敬和爱戴。在古稀之年他仍然退而不休,时常奔波在海南各地的胶林之中,考察总结橡胶育种和栽培的新情况、新问题,最后病倒在他正在进行科研工作的胶林里。1989年4月26日,73岁的徐广泽因病去世,走完了鞠躬尽瘁的一生。


图片

▲1999年 徐广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半个多世纪前,臧克家曾以诗歌道破生命的真谛。今天,徐广泽的襟怀与器识,再次印证了生命的力量和价值。这位将毕生精力和智慧奉献于中国橡胶事业的老人,已经离世三十多年,但他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勇于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特色的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徐广泽的爱国事迹和科研精神,正在激励着新一代科技工作者,扛起时代担当,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未来。

.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农垦博物馆 版权所有. 琼ICP备11001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