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华侨》之《外来作物系列节目(三)——爱国华侨雷贤钟的橡胶情怀》
《海南华侨》之《外来作物系列节目(三)
——爱国华侨雷贤钟的橡胶情怀》
在海南农垦博物馆的上万件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归国华侨生前使用的数十件物品,尤其是一个木箱。从外表上看,这木箱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泛黄的体表布满斑驳的刮痕,可正是这个不起眼的旧木箱,当年就装着全世界最好的橡胶品种,被偷偷运回海南岛,从此拉开海南大面积种植良种橡胶的帷幕。

这位运回橡胶良种的华侨名叫雷贤钟,1904年出生在福建省古田县梅坪村贫苦农民家庭。父亲迫于生计,在他7岁那年,就到南洋谋生。雷贤钟从7岁开始放牛,14岁已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1923年雷贤钟揣着外祖母给的18块大洋,跟随他人从厦门乘船到达马来亚,开始他的异国生活。
▲爱国华侨 雷贤钟
经过20多年的努力,雷贤钟不但有了自己的木板加工厂,还有了自己的橡胶园、汽车,拥有资产近百万,成为当地富有的华侨之一。生活的富裕并没有淡化雷贤钟对家乡的感情,多年来,他始终关注家乡的发展。人到中年,雷贤钟对故土的情感越来越浓厚,寄人篱下的现实,使他深深意识到祖国才是自己的家。
▲雷贤钟一家在马来亚的家门前合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外国各方势力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橡胶是军工上的重要原材料,被列入禁运名目。当时的马来亚是英国的殖民地,其法律规定,偷运橡胶种苗出境将被处以死刑。雷贤钟非常关注新中国的发展,当他从报纸上得知周恩来总理号召海外侨胞支持祖国建设,心情就像翻滚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当时,雷贤钟的好友泰国华侨陈而滚就在海南种植橡胶,他在来信中告诉雷贤钟,海南岛的气候十分适合种植橡胶。这个信息,顿时让雷贤钟萌生回国种植橡胶的想法。
1953年,雷贤钟带了18名亲戚朋友回海南考察,选中了南田农场与保亭县的交界处,垦殖橡胶。那里离城镇比较远,四面都是荒山野岭,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对于橡胶种植而言,这里土地肥沃,有山有水,是一块天然的宝地。雷贤钟看中的就是这一点,面对艰苦的生活,他没有半句怨言,还常对身边的人说,如果图个人舒适他是不会回来的。
雷贤钟的计划很快得到保亭县政府的批准。雷贤钟成立了“华侨侨福垦殖公司”,18名工人,全部收为侨福公司职工。公司一成立,就像一部开足马力的机器,这些海外回来的职工立即上山,他们吃在山上,干在山上,风餐露宿,斩芭开荒,定标挖穴,干得热火朝天。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胶园初具雏型。为了进一步筹集发展资金,收集优良品种,办理回国定居的手续,雷贤钟重返南洋,变卖了全部的家产。
1955年11月,雷贤钟通过各种关系,偷偷带回RRIM600、PB86、PR107等优良橡胶种子100多斤,200多米芽条和300多株芽条芽桩、300多株芽接桩,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在回国的时候,为了装这些优良种子,雷贤钟带了大小几十个木箱,晚上还不时给箱子洒水,为的就是给箱子里的橡胶种子保湿。
除了资金和种苗,发展橡胶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雷贤钟又劝说马来西亚的乡亲们随他回国种植橡胶。就这样,有了这群橡胶技术工的加入,加上筹备好的资金和当时优良的芽条,雷贤钟和侨福公司全体员工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定植良种胶苗10000多株。
不久,雷贤钟的事迹被海南有关部门上报到党中央,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56年初,雷贤钟出席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光荣地当选为全国侨联委员。
特别令雷贤钟感动和鼓舞的是,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邀请他到中南海做客,王震部长以及侨委主要领导亲自接见他,同他亲切交谈。周总理十分关心并详细询问了雷贤钟回国定居后的生活和橡胶生产情况,问他还有什么困难。雷贤钟向总理汇报:“现在定植的400多亩胶苗,保证在五年内开割。”周总理听了十分高兴,称赞他带回的良种橡胶比金子还宝贵,还高度赞扬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1956年中央慰问团在南田垦荒工地
慰问雷贤钟一家
总理的关怀与指示,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大大激发了侨福公司员工们的爱国热情。为了实现向总理做出的“五年内全面开割”的承诺,雷贤钟和全体员工立即掀起“开垦扩种,强化管理”的热潮,为了抢时间,争速度,照样吃在山上,干在山上。就这样,员工们连续苦战了三年,终于使橡胶苗的定植面积从原来的400多亩发展到900多亩,实现了翻番的任务。由于管理到位,第一批芽接苗,从种下到1959年开割,只用了三年零八个月,比雷贤钟向周总理做的“五年内开割”的保证,还提前了一年多。
▲雷贤钟传授割胶技术
实践证明,雷贤钟带回的优良品种,不仅长得快,而且产量高。紧接着,来自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的科研人员,通过人工授粉和芽接等技术,将雷贤钟带回的优良品种在其他植胶垦区传播。而雷贤钟所领导的侨福公司,总是无偿地支援各大植胶垦区。
1957年,雷贤钟参与并领导了合作化运动,增强了对党中央决策的认识。他认识到侨福公司也要合并入国营农场,在党委领导下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于是他给政府写信,要将侨福公司交给国家管理。政府经过研究,决定将侨福公司合并到国营南田农场,成为该场的一个作业区,称为“爱国作业区”。
雷贤钟只是众多带回橡胶优良品种的华侨代表之一。据1956年的调查,当时华侨在海南岛投资建成的大小胶园2325家,占地4万多亩,种胶140多万株。华侨所拥有的,正是中国橡胶事业在初期所欠缺的良种和种植技术。当时的垦殖队伍,除了部队官兵、南方大学学员,还有来自东南亚的归国华侨3820人,其中劳动力2193人。叶剑英就曾号召垦殖局官兵,要虚心向老华侨学习,学好种胶技术,学好管理知识。
数不清的爱国归侨,奋斗在海南橡胶生产的第一线,用青春和智慧为祖国橡胶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橡胶,这种爱国之树、奋斗之树,现已成为大美海南的形象之树。在这个美丽的海岛上,漫山遍野的橡胶树排着整齐的队列,挺着笔直的腰杆,它们的根深深扎在地下,枝叶在空中汇成绿色的海洋,爱国华侨崇高的情怀已化作为乳白的胶汁,源源不断地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