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赤子心,情牵新时代

生如夏花

<h3>  2019年9月24日 ,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19级化学二班来到了海口市农垦博物馆。看海南农垦的时代变迁,体悟祖国改革开放的热潮。</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第一厅 丰碑颂</b></font></h3> <h3>1952年以来,数十万计复转军人、大专院校师生、技术人员、各类干部、广大民工、归国华侨,知识青年、农垦子弟组成的垦殖大军,响应党的号召,投身海南农垦橡胶事业,历经千辛万苦,攻克重重难关,创造出一整套适合我国特点的橡胶栽培技术,成功地在北纬18°以北大面积种植橡胶,创造了世界植胶奇迹,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基地。热血铸就绿色丰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学们走过宏伟的石刻碑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厅 军垦志</b></h3> <h3>大面积培育橡胶,需要大量的橡胶种子。在帝国主义封锁和老胶园残存不多的条件下,橡胶种子成了“宝贵如生命,价值超黄金”的紧缺资源。为突破封锁,绝地逢生,“林一师”党委作出《关于开展采集胶种立功运动的决定》,发出了“一粒胶种、一两黄金”的战斗口号。英勇的“林一师”指战员和拓荒者风餐露宿于荒芜的老胶园。他们舍生忘死、日夜奋战、争分夺秒地采集护送橡胶种子,胜利完成采种任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厅 赤子心</b></h3> <h3>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参加海南农垦建设的归国华侨,艰苦创业,技术革新,赤诚报国,成为农垦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创建新中国天然橡胶基地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厅 知青情</b></h3> <h3>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十万知青投身海南农垦(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设,与农垦的老职工结下了“情浓于血”的感情。知青在农垦经济建设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厅 海垦魂</b></h3> <h3>农垦各级领导干部、复转军人、科技人员、归国华侨、民工、知识青年、农垦子弟,长期战斗在生产工作第一线,他们吃苦耐劳,坚忍负重,甘于奉献,支撑着海垦庞大的产业,历史会铭记英雄群体及杰出代表的。</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厅 改革潮</b></h3> <h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海南农垦开始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职工家庭副业、联产承包、场(厂)长经理负责制、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内引外联、股份制、职工自营经济等改革探索,单一计划经济的经营格局发生了变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七厅 关怀篇</b></h3> <h3>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在海南农垦植胶事业的创业初期,尤其是在史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董必武、邓子恢、叶剑英、郭沫若等频密考察海南垦区,鼓励海南农垦干部职工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做出贡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八厅 科普窗</b></h3> <h3>目前世界上用橡胶制成的产品,至少达五万种以上。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到工农业生产;从民用货车、客车、空客到军用战车、战机、战舰,再到太空飞行器、月球上行走的太空车等,我们都可以找到橡胶的影子。橡胶制品产品的充分展示,将拓展人们对橡胶广泛用途的视野。</h3> <h3>  我们走过海南农垦发展的历史长廊,感受着老一辈知青的峥嵘岁月,感叹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本次活动同学们收货颇丰,有知识上的积累还有爱国情怀的丰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