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场史馆建设情况调查

发布:2022-08-31 11:20 来源:

农垦场史馆(以下简称“场史馆”)图、文、声、物并茂,是直观立体反映农垦历史、展示农垦形象的窗口。场史馆建设对抢救挖掘农垦历史、传承农垦文化、弘扬农垦精神、增强农垦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总台记者郭培宇摄)

一、场史馆建设现状

(一)总体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全国农垦共建有各类场史馆(展览馆、陈列室、博物馆、纪念馆等)189家,涉及27个垦区,其中垦区级农垦史馆9家、农场史馆180家。建馆数量前三位的分别是黑龙江垦区46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42家、江西垦区25家。建有垦区级农垦史馆的共9个垦区,分别是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广西、海南、甘肃、宁夏、新疆兵团,其中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黑龙江北大荒博物馆、海南农垦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二)场史馆规模和接待量

从调查情况看,场史馆展厅平均面积1041平方米,绝大多数展厅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超过300平方米的128家,超过500 平方米的85家,超过1500平方米的26家,其中陕西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新疆兵团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等5家场史馆超过7000平方米。场史馆年平均接待游客 16865人次,其中云南弥勒东风农场、新疆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将军纪念馆等12家接待量超过5万人次。

(三)实物展品数量

实物展品是场史馆展示的重要内容,实物展品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场史馆的水平档次。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场史馆均有数量不等的实物展示,平均馆藏实物展品数量 468 件,1000件以上的有23家,其中黑龙江红兴隆博物馆实物展品最为丰富,多达8360件。一些馆藏实物达到国家级文物标准,其中青海莫河驼场青藏驼队纪念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 3件(套)、国家二级文物6件(套)、国家三级文物11件(套);海南农垦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2件(套)、二级文物46件(套);黑龙江北大荒博物馆馆藏国家二级文物6件(套)、三级文物 340件(套);黑龙江中国青年志愿垦荒博物馆馆藏国家二级文物2件(套)、三级文物 52件(套)。新疆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将军纪念馆 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授牌情况

场史馆因其独特性、广泛性、综合性,承载着多种功能,发挥着多种作用,“一馆多能”“一馆多用”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被授予不同类型的“基地”称号,很多场史馆“一馆多牌”。其中绝大部分被认定为当地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科普实习教育基地等,部分被认定为省级和国家级基地。其中,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海南农垦博物馆、江苏农垦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等9家被评为党史国史教育基地,2021年11月10 日,青海莫河驼场青藏驼队纪念馆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获央视新闻联播专门报道;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宁夏农垦博物馆等33家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黑龙江九三博物馆、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二八团团史陈列馆、江西云山农垦文史展览馆等17家被评为垦区精神教育基地;山东清水泊农场场史馆、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二五团团史陈列馆等12家被评为廉政教育基地;黑龙江创业农场展示馆、河南黄泛区农场场史馆、湖南洞庭湖农垦博物馆等26家被评为不同类型的青少年教育基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新疆兵团农六师一〇二团八一纪念馆等13家被评为三级及以上国家级博物馆或3A级及以上国家级旅游景区。

二、场史馆建设特点

农垦农场地域分布广泛,始创时间不一,产业发展方向不同,经济实力有别,场史馆各具特点、各有千秋,但仍有很多共同点,具体表现为:

(一)场史馆建设与传承农垦历史文化紧密结合

从现状看,黑龙江、新疆兵团等大型垦区场史馆建设基础较好、数量较多,同时,一些中小垦区、农场归属市县管理垦区场史馆建设力度也不小,部分规模不大甚至“袖珍”农场都建有场史馆,如江西垦区,体现了农垦人对农垦历史文化的敬畏、珍视。农垦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重视农垦历史文化的传承已形成共识。

(二)场史馆建设与挖掘抢救农垦历史文化紧密结合

随着农垦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场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整体面貌都发生较大变化,场史馆建设过程中农场千方百计收集整理挖掘农垦历史遗迹,包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图片、口述史、老旧物件等,并对老旧建筑物进行了修缮维护。农场以场史馆建设为抓手,在抢救挖掘珍贵史料的同时,也系统、全面、真实地再现了农垦历史。

(三)场史馆建设与弘扬新时代精神紧密结合

调查中的场史馆均定位为:展示农垦历史的平台、传承农垦文化的窗口、凝聚共识促进合作的桥梁和弘扬新时代精神的基地。从场史馆授牌情况看,场史馆不仅是农垦精神教育基地,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场史馆基本上常年免费开放,专业讲解与义务指导相结合,吸引周边乃至全国各地的参访者,真正体现了“一馆多能”“一馆多用”。

(四)场史馆建设与农垦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很多农场场史馆建设采取室内展示与室外实景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展示内容,扩大展示效果,多维度、全方位、深层次展示农场发展史。有的以场史馆为中心,与农场图书馆、职工活动中心、群众文化广场、老建筑、老居住点、休闲农业体验点相衔接呼应,点面结合,初步形成农场文化展示带,对宣传展示农垦文化起到较好效果。

(四)场史馆建设与农场志编纂紧密结合

很多农场将场史馆视为展示农垦历史文化的“硬件”,将农场志视为展示农垦历史文化的“软件”,特别是在开展农场志编纂中形成的史料成为了场史馆建设的基础素材,“一软一硬”相互印证,相互促进,实现了农场历史有记载、展示有平台、传承有基地。

(五)场史馆建设与老旧建筑保护紧密结合

突出一切从简原则,多数农场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旧办公地址、旧礼堂、旧厂房、旧宿舍上改建场史馆,既大大节约了建筑成本,又修缮保护再利用了老旧建筑,留住了乡愁记忆,增加了场史馆的历史感、厚重感,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六)场史馆建设与实现农场产业振兴紧密结合

一些农场将场史馆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文旅融合、文教融合、文产融合、文人融合,提升了农场的软实力,推动了农场高质量发展。一些场史馆被评为红色旅游景点、精品旅游线路节点、国家级旅游景区,在宣传展示农垦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农场的产业融合。

(本文刊载于《中国农垦》2022年第8期)

.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农垦博物馆 版权所有. 琼ICP备11001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