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些与海垦同岁的“朋友”告诉你70年前的那些事

发布:2022-07-29 09:39 来源: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

在海南农垦70周年峥嵘岁月里
一把把锈迹斑斑的胶刀
一张张泛黄褶皱的书信
一件件富有年代感的军垦遗物
凝聚了无数垦荒者的智慧和心血
这些重要物件见证岁月,记录历史
彰显了老一辈海垦人的风采

让我们穿越时光
与海垦同岁的那些“老朋友”相见
凝望最初的凝望

望见开垦戍边的生命力量之和

图片

一个不起眼的木箱,却装载着海南橡胶事业的“最初模样”。20世纪50年代,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国外橡胶不准销往中国,爱国华侨雷贤钟从马来西亚冒死将RRIM600、PB86、PR107等100多斤优良橡胶种子、200多米芽条、300多株芽条芽桩藏在木箱里,偷渡带回海南,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使我国橡胶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





图片


一本本证件,沉淀的是中国橡胶知名专家徐广泽不屈的一生。海南岛并不符合当时国际上公认适宜大面积种植橡胶的条件,徐广泽在多次考察中也深刻意识到,处于北纬17°以北的我国橡胶垦区,存在着不同程度威胁橡胶生长的自然灾害,搞好橡胶选育种工作才能保证橡胶大面积北移成功。1953年,徐广泽响应党中央以海南岛为重点开拓种植橡胶的号召,来到海南积极筹划建立橡胶育种站,选育出海垦1号、93-114红星1号等47个耐寒、抗风、高产橡胶良种,为橡胶树北移作出了贡献。

图片


一把锈迹斑斑的猎枪,记录了开垦时期的艰辛与不易。垦荒初期种植橡胶,常遇野兽侵害,拓荒者辛苦培育种植的胶苗,有时一夜间就被野猪吃个精光。聪明的海垦人为橡胶苗编筑围栏,挑马灯、打火把、敲击啰盆高声呐喊,鸣放自制火药猎枪,驱赶来偷食的野猪,保护了正茁壮成长的橡胶幼苗。

图片


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茅草房,是包括知青在内的农垦(兵团)垦荒者亲手搭建起来的居屋,这是他们繁重劳动、艰苦创业中可供栖息的港湾。茅草房内陈列的物品均为农场老工人、知青捐献,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茅草房屋场景再现了创业者的生活状态,他们在艰苦的岁月里,把“呼唤”变成了歌。

图片


1952年,来自中山大学等全国10多所高等院校师生共503人到海南,用经纬仪、求积仪等设备协助进行橡胶宜林地勘察测量,他们用了6个月的时间,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280万亩的橡胶宜林地测量工作。这些设备为国家用外汇购买并配给海南农垦的测量仪器,见证了祖国对天然橡胶事业的支持,全套测量仪器共14件。

图片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割胶工最依赖的就是挂在额头的那盏胶灯,和手中锋利的胶刀。岁月更迭,胶刀一次次革新,煤油胶灯、电石胶灯的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早年割胶情景和传播橡胶技术的历史,却被永久地保留。


还有更多珍贵的物件
在海南农垦博物馆向每一个驻足凝望的人
叙述那段辉煌的岁月
一粒种子、一颗匠心
70年前
垦荒者用滚烫的汗水、炽热的内心
把斑斓的憧憬变成现实
70年后
更多的海垦人站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
续写华章
.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农垦博物馆 版权所有. 琼ICP备11001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