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军绿——张思德战友许成余老部长鲜为人知默默奉献一生

发布:2022-03-30 10:34 来源:


  这是海南农垦建制为兵团时期,一位历经红军、军垦、海垦,以橡胶园为归宿的3师后勤部时任副部长许成余给知青讲战友张思德为人民服务故事,勉励知青艰苦奋斗爱国爱垦,为发展祖国橡胶多作奉献的照片。

(一)

    许成余和张思德同乡同庚,同样身世,同在红军队伍里浴血奋战,战友情深。

    许成余1915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5岁便去给地主养猪放牛, 12岁开始在仪陇嘉陵江边挑水上山卖水,也常上山砍柴卖,15岁到杂货店当小工打杂。正是这样艰苦的人生, 他练就了铁打筋骨,为往后投身革命战争中铸就了頑强体魄和生存能力。

    那时许成余伯父15岁的女儿在地主家做童养媳, 被可恶的地主糟蹋,含恨上吊 ,许成余得知堂妺被辱怒火中燒,连夜赶回老家潜入地主家, 愤怒地把这个狗地主打得半死, 事后地主派人四处追杀他, 自此他再无回家。

    当时鄂豫皖革命根椐地的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军开始组建,在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镇建立,徐向前任总指挥。1933年6月,四方面军为了粉碎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属下第9军的部队于1933年7月行军经过仪陇, 许成余和张思德等一群穷苦兄弟参加了红军, 许成余到红九军政治部少年先锋连当战士,张思德在县独立团二营当通讯员,而后在列宁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调到省军区指挥部的政治部当交通员并加入共青团,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一人夺得两挺轻机枪。

↑ 许成余(左)1937年长征到达陕北时着红军军装留影,战友张思德(右)生前唯一一张在窑洞烧炭的照片。


    1935年,红四方面军为掩护北上的中央红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于3月上、中旬攻克仪陇、苍溪镇,扫清了渡江障碍。许成余紧跟着红9军一部在阆中城北涧溪口顺利渡江,于31日攻占阆中。第1梯队占领西岸要点后,迅速向守敌纵深及两翼展开进攻,许成余所在的第2梯队从苍溪渡江投入战斗,红9军击溃守敌2个旅的阻击后向南疾进,并在红4军一部配合下于4月2日攻占南部县城。这次作战, 许成余所在的少年先锋连首次与敌人较量。

    当时的红军缺少彈药, 每人只有5至10发子弹, 子弹一打光. 就得上剌刀与敌人拼命,一名高个子敌兵端着剌刀枪向许成余气势凶凶杀来, 敌兵看见个子矮又瘦弱的许成余,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剌刀猛地往他胸口剌来, 他低头灵活一弯腰, 剌刀从他头上划过,将他的头皮划开了一条长长的刀痕, 许成余使尽全身之力将剌刀剌入敌兵的腹部,敌兵的血溅在他的脸上,他什么也看不见了,此时另一名敌兵又端剌刀向他扑来,在极其危急关头,许成余的班长冲过来把敌人剌倒救了他。许成余第一次负伤,当时连队无卫生员,更无备用药物救治伤员,连长用草药治好了许成余头上的伤, 之后就留他在连部当通信员。

↑ 长征时期许成余与所在的晋冀鲁豫中央局社会部六科全体指战员合影

↑ 抗战时期许成余(左)在延安与战友合影

↑ 许成余(前排中)在西柏坡与战友合影


(二)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指挥第9军和30军,消灭企图阻拦中央红军的四川军阀邓锡侯一部,攻克了懋功县城,此役牺牲了60多名指战员。在这次战斗中, 许成余一直跟在连长身旁冲杀, 在冲入懋功县城时, 他的右小腿又被敌人的子弹穿透, 连长将顽敌击毙救起了他, 又找来了治伤的草药, 才保住他一条小腿。

    之后,四方面军的后继部队运来食品、物资,迎接翻越夹金山的红一方面军。两支红军主力会师后,中央认真总结了一方面军离开江西苏区走上长征之路初期队伍臃肿、杂乱,处处被敌人前堵后追四处挨打的险像,淸醒地指出两军会师后人马有十万之众,北上目标也太大,不利于长途机动作战,更不易在人烟稀少的川西草原筹集到粮食和物资,中央统一意见决定分成左路、右路军两路北进,其中左路军由朱德总司令、总政委张国焘、刘伯承总参谋长率领,。为了朱德的安全,总指挥徐向前点名,把许成余、张思德等一批仪陇籍战士调来担任朱德的卫兵和传令兵。

    同年,朱德和徐向前指挥部队在川西南与围困四方面军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两次大的决战,歼敌一万八千余人。红九军10月15日在党坝抢渡大金川战斗中,击溃守敌杨森,连续急行军500里,12天中天天与敌作战。朱德非常信任从老家仪陇带出来的战士,许成余在邛崃山大渡河以东的战斗中为了传达军命, 己冲到了红九军的最前线,在一处山坡窄道上被敌人投下的几颗手榴彈爆炸气浪炸飞,把他和几名战士掀下山脚, 阵阵寒风把他从尸堆中吹醒, 他肩部隐隐作痛, 用手一摸发现有一块彈片卡在肩膀肉中,他咬紧牙忍痛把弹片拽出, 在荒野中抓一把裸花紫珠用嘴嚼烂敷在伤口,这是连长传授给他的救命方法。而后他艰难地爬上山道, 被后续部队救起。

    战局越打越困难,处境急趋恶化。11月15日,红9军七天七夜血战川西甘溪铺百丈关,朱德总司令命令许成余和张思德, 去给军部派出打阻击战的少年先锋连送弹药和给养。当他倆机智勇敢完成任务,快步越过敌人的火力封锁线返回时,许成余的旧伤口还沒完全愈合, 脖子又被一颗流彈擦过,险些致命,颈部留下一道又深又长的血口, 这是他两年内第四次负伤。而后他强忍伤痛,和张思德一起搬救兵来到阵地援战时,与他有生死之交的老连长、老班长和少年先锋连的战友已阵亡。

↑ 许成余(左1)参加开国大典安保工作时与战友在一起

↑ 许成余等参与开国大典安保工作的立功人员大合影


  1936年2月,四方面军进军甘孜,随即北上,顽强地走出草地,和红二、六军团与中央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到达陝北后,1937年许成余和张思德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俩一齐编入中央军委警卫营当战士。许成余为了替多次救过他的连长和班长报仇,要求调到作战部队,组织上安排他在18集团军供给科当通信员,

    1939年6月在河北唐县作战, 许成余单独骑马去执行重要任务, 归途时被炮楼中的日本鬼子远距离一枪击中腹部, 他强忍巨痛倒卧在马背上,顽强地坚持回到了驻地。这一次是受重伤,是白求恩大夫抢救了他, 为他开刀取出彈头, 缝好肠子和伤口。

    许成余在往后的战争生涯中,背部和手臂还受过两次伤,为了中国革命他前后七次负伤,虽临近鬼门关却大难不死,这丝毫沒有削弱他的革命意志,他和张思德一样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 许成余(右)解放初在公安部工作时与战友合影

↑ 许成余在中南海紫光阁负责安保工作时留影


(三)

    1944年初,许成余与张思德在延安各自的战斗岗位上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张思德到安塞县石硖谷创办生产农场,负责挖窑烧炭,为中共七大召开做好后勤储备木炭。当年9月5日,在挖新窑多烧炭时因窑顶坍塌,张思德推救战友脱线后自己被埋而牺牲,年仅29岁。9月8日,党中央在延安枣园操场举行中央警备团(军委警卫营和中央教导队合编)战士张思德追悼大会,中央机关、警卫官兵和群众数千人参加,张思德遗像旁悬挂着毛主席亲写的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党的最高领袖参加普通一兵追悼会,是建党以来未曾有过的。随后毛主席即席亲作《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许成余聆听、学习了毛主席的演讲,从此他把战友张思德的名字和“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在一起,更加完全彻底的做好党交给的各项革命工作。

↑ 当年延安解放日报报道毛主席参加张思德追悼会亲致哀悼的消息

↑ 屹立在延安的张思德纪念碑


    1949年6月,许成余调到公安部行政处,由供给员升至科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组织上又把许成余调入北京中南海,任中央警卫团后勤处副处长。这时的许成余由于常年打仗、受伤和警卫工作,几乎没时间去考虑个人婚姻的事,俨然是个大龄单身汉。那时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夫人郝治萍是公安部队文化培训学校校长,对许成余婚姻大事十分关心,经常过问,亲自做媒,在培训学校学员中为许成余撮合到终生伴侣刘春芳。刘春芳1947年在解放石家庄战役中,带领石家庄赵陵铺农村老家妇女为部队赶做军服军鞋,获部队高度赞赏,被动员随军参加工作,成为公安部直属单位文职人员,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培训学校学习结业后,到公安部幼儿园做保育工作。

    1955年4月,许成余被朱德选送到北京清河公安军速成中学学习;同年9月,许成余获授大尉军衔;1957年6月荣获三级“八一”勋章、“独立”勋章和“解放”勋章。他从速成中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警卫师医院任行政管理员。

↑ 许成余(前排右1)在公安军速成中学学习时与同学合影

↑ 许成余、刘春芳1950年在北京中南海的结婚照

↑ 刘春芳(左)1950年在北京公安部队培训学校时与同学合影

↑ 许成余(右1)与刘春芳(右2)1950年回石家庄赵陵铺探亲时与岳父(中)及妻弟留影。岳父习武强身,在1947年解放石家庄攻坚战时发动全家六人奋力援军支前,做出贡献。

↑ 许成余1955年授衔时的戎装照

↑ 许成余1957年荣获的军功勋章


(四)

    历经战火立功授勋的许成余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心一意干好革命工作,把个人名利得失全抛脑后。1958年2月,许成余在公安部医院管理员的任上,积极响应党中央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号召,转业到黑龙江虎林县850农场。该农场是王震将军率领的铁道兵第五师850部队官兵就地复员转业创建起来的军垦农场,许成余先后任农场粮食木材加工厂车间主任、食品加工厂厂长、供销科科长、农场医院院长。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加上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国家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许成余带领干部职工进行食品开发攻关,开展研制可食植物秸秆粉糕点、代食粉饼干等活动,度过生活难关,维持和保障农场正常的生产与发展。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又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全国各地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海南岛要大力发展国家战略物资天然橡胶, 1962年4月,根据党中央部署,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下令,将850农场医院一分为二,抽调医疗技术骨干赴海南岛支援农垦的医疗卫生工作,为开垦荒蛮之地的农垦职工防病除疫,确保身体健康,促进发展橡胶生产。此时该医院院长是许成余,他立即率领百多名医疗骨干打起背包行囊,拖家带口一路风尘仆仆,经过半个月的颠簸,历经寒冷与酷热,从牡丹江边迁徙到三亚河畔,于当年5月抵达海南崖县三亚月川村,投入紧张的创办海垦三亚医院(现为三亚中心医院暨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各项筹备工作。

↑ 许成余转业前在北京留影

↑ 许成余(前右2)和战友1958年转业赴黑龙江的欢送仪式非常隆重,时任国防部副部长黄克诚大将(左1)、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宗逊上将(左3)、公安部副部长汪东兴少将(前右1)等许多高级将领到北京西直门火车站为之送行。

↑ 许成余在850农场观察玉米长势推广良种种植

↑ 许成余(右1)在850农场组织面粉机械自动化技术攻关

↑ 许成余(右)在850农场食品厂和职工一起研究豆腐渣的再利用

↑ 许成余(左1)在850农场食品厂研制可食植物秸秆粉糕点

↑ 许成余(左)在850农场任供销科长时与供销人员筹划做好秋粮抢收的物资保障工作

↑ 许成余(前排右4)率领的850农场医院部分医疗卫生人员支援海南农垦建设岀发前合影

↑ 海垦三亚医院创建时领导班子成员合影,许成余(右)是院长。

↑ 许成余1963年在海南岛崖县天涯海角留影


    创业之初,医院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沙土地,仅有几栋旧平房和茅草屋,一切都从零开始。许成余院长带领医务人员简单安置了栖身住所,克服了水土不服的困难,开始了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大家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将旧房子改造成外产、内儿、传染科三个临床科室和检验、放射、理疗、药局、门诊等五个医技科室,病床设置为100张。同年10月1日,医院正式成立,开始收治病人,响亮地提出“一切为了病人的健康”的口号。

    当时海南农垦开荒植胶生产繁忙,但垦区与地方都缺医少药,为了海垦职工的健康,许成余院长和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发动大家克服困难,组织医务人员上山采集中草药,由资深的中医药药师带领采药队伍,到崖县南岛农场最高峰的深山老林,寻觅识别和采集灵芝、鸡血藤、牛大力、金不换等大量中药,运回医院经清洗、晾晒、炮制、切片后入药,解决农垦许多干部职工开荒植胶受蛮烟瘴气、水土不服等侵袭而患病急治之需。

    此外,医院每年都组织医疗队下到农场、农村开展巡回问诊医疗活动,为广大基层职工群众送医送药上门,治愈了不少长年的疑难病症,攻克了许多医疗技术难关,使医院很快在当地名气远扬,声望鹊起。这一切,都为海垦三亚医院后来成功创建“三甲”,成为海南省南部地区唯一的“三甲”医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上图 许成余(右3)院长率医护人员到崖县南岛农场(3师11团)高山采药时组织大家学习 。下图 医院组织的医护人员岀发基层为职工群众看病。

↑ 许成余与农垦青年人在一起

↑ 许成余与女知青交谈

↑ 许成余(右4)到崖县南滨农场(3师13团)检查指导工作时与场领导合影

↑ 许成余(中)与南滨农场领导在天涯海角

↑ 许成余(右)应邀参观琼崖红军战斗过的六连岭,与2师4团(万宁东岭)团长、政委合影。


            (五)

    1969年广东省农垦改制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时,许成余岀任兵团三师(师部驻地海南通什)后勤部副部长,1974年兵团解散后,任广东省农垦总局通什农垦局副局长。

    许成余转业到黑龙江850军垦农场时,被评为全国和省优秀转业军人,曾出席全国、全省的先进表彰大会。2011年海南农垦创建六十周年时,许成余被评为海垦六十年六十名杰出功勋人物。几十年来,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艰苦朴素,不谋私利,永葆老红军本色,尤其体现在他对子女的严谨上。他养育了五个子女, 对孩子的教育向来十分严格,要求孩子们摒弃干部子女的优越感,自觉到艰苦的地方锻炼,靠自己努力和奋斗去争取前途。彼时现今,很少人能做到像他那样。

↑ 许成余(2排左1)1959年岀席黑龙江省荣转复员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时合影

↑ 许成余(前排左1)1959年岀席全国荣转复员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合影

↑ 兵团与部队是一家,许成余作为张思德的战友那时在军队中己非常闻名,经常被邀请到各部队辅导指战员学习毛著篇章《为人民服务》(上图),讲张思德参加革命的故事(下图)。

↑ 许成余(左2)在部队手把手教会战士缝补针线活,勉励战士们不忘革命传统。

↑ 许成余(前中)关心知青割胶工的生产生活,与收胶知青胶工走在橡胶园里。

↑ 许成余下团场向知青胶工讲授割胶刀的使用和保管技巧

↑ 许成余在农垦系统开展“密切干群关系,共铸农垦新风”活动中身先士卒,经常深人橡胶园向割胶工了解生产(上图),到茶场察看管茶采茶情况(下图),帮助基层解决许多困难和问题。

↑ 许成余(左1)与年青医护人员交谈,用亲身经历向他们讲解少年先锋队和青年团队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积极作用,勉励有志青年多为农垦建功立业。

↑ 许成余(前排右2)1973年与岀席共青团海南行政区委员会首次代表大会的兵团青年代表合影。


  1968年,许成余的长子许春城在三亚初中毕业,下乡到南田农场(3师8团)海燕队,从后勤班的喂豬、做饭和生产班的开荒种胶干起,而后到团部武装连当炊事员、到警通班当战士。1970年,3师师长朱桥路率队到8团检查工作,许春城去做招待工作,朱师长得知老红军的孩子在基层磨练的消息后,立即给师卫生科长打召呼,安排许春城到师部创办的卫校学习。许春城到师部后,当时卫校正在筹建,他每天要上山砍木料、割茅草,把学校教室和宿舍建好后才能开课学习。学习结束,许春城在师部医院先做清洁工,再当病人护理员,每天打扫卫生,为病人端屎倒尿。那时兵团从基层推荐优秀青年上中专、大学,许春城是够资格有条件的,可基层把推荐表送到师部时,就被当时作为师党委成员的父亲将档案资料退回,总是把机会让给其他知青,许春城沒能沾边。兵团解散后,许春城到通什农垦局辖下的三亚医院工作,时任通什农垦局副局长的父亲仍没有给许春城想去进修学医的任何关照。直到好多年后,在许春城的强烈要求下,三亚医院才同意派他到广东中医药大学进修学医一年多,后来他成为医术精湛的临床医师,一直从医到退休。

    许成余的次子许景城1974年初中毕业后,下乡到三亚滨江农场,通过刻苦的边劳动边自学,于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考取广州加禾交运汽车汽配中专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园林局汽车队搞汽修和仓管工作,这是一项既辛苦又肮脏的工作,但他无怨无悔。

    许成余的幼子许海城在父亲离休到广东农垦总局广州干休所居住时,才按政策规定带一名子女随父入城。许海城本想参军去部队锻炼,曾到广西找许成余的老战友帮忙,此事被从来不谋私利的严父挡住,只好到农垦印刷厂工作。许海城由于工作能力强,业务很出色,几年后被任命为印刷厂厂长。

    许成余两个女儿,大的叫许芳芳,小的叫许明燕,她俩初中毕业时,当时因战备紧,部队需充实兵源,经军区报告军委同意,把当时军队中一批面临初、高中毕业,将要插队的子女,凡体检合格的尽量安排到部队,许成余的两个女儿这才在政策允许下入伍。姐妹倆从军后,凭着良好的家教和品行,成为能吃苦耐劳事业有成的优秀女军人。许明燕到陆军187医院,从当护理兵干起,成长为副团级军官;许芳芳在陆军185医院当护理兵任劳任怨,退役后到通什自治州医院工作。

↑ 许成余在通什农垦局的家中看书学习

↑ 许成余(中)在家门口与孩子们合影

↑ 许成余长子许春城下乡南由农场(3师8团),1970年在团警通班当战士留影。


          (六)

    许成余先后在三亚医院、兵团3师和通什农垦任职的二十多年里,老伴刘春芳从没被关照,不图安逸享受,保持在部队、军垦农场和三亚医院幼儿园工作时的热忱与爱心,继续在通什农垦橡胶厂幼儿园做保育工作。她非常喜爱孩子和橡胶园,经常带孩子们到橡胶园搞活动,做游戏,给孩子们讲农垦发展橡胶的故事,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橡胶事业的热爱。许成余也非常关心那些孩子,经常去看望慰问。共同的热爱橡胶事业和农垦下一代,使许成余与老伴有共同愿望:百年之后,归宿胶园。

    在长期艰苦的革命生涯中,许成余真诚付出,忘我投入,积劳成疾。1988年10月,许成余在广州患重病,此时他老伴已稍早于他去世,临终前,许成余嘱咐前来看望他的原通什农垦局党委书记、时任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宁世强,希望日后组织上将他与老伴一起安葬在海南农垦的橡胶园,他要坚守当年的心愿,看着祖国的天然橡胶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在海南三亚的海垦立才农场场部橡胶园一处高地上,屹立着许成余与老伴的墓碑,他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出生入死,奋斗一生,心愿已了,入土为安。

    许成余不愧是受毛主席表彰肯定的著名八路军战士张思德的好战友。

    斯人已去,重于泰山,风范长存。


(注:本篇部分文字内容、相片根据海南省政协《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作者许志勇提供的史料、采访许成余长子许春城的口述,以及网上有关资料综合整理。致谢!)

.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农垦博物馆 版权所有. 琼ICP备11001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