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垦七旬藏友彭全盛:道不尽半世纪邮缘

发布:2021-12-13 23:11 来源:

“一张小画不算大,四边锯齿密麻麻。山南海北它走遍,千里传话全靠它。”

如今,诸多“00后”或更小的孩子看到这首隐语诗时不明就里。但经历过邮递年代的人,看到这诗谜里小小的画幅、细密的齿边、长途的漂泊和异地间通讯等提示,一定心照不宣地联想到邮票。

“现在手机通讯便捷,书信往来成了复古的事,再不见当年全民集邮的盛况。”近日,在海口市龙华区一处民居中,藏友彭全盛将半个世纪以来珍藏的邮品摆上书桌,戴上老花镜,满是皱纹的手轻轻翻阅邮册。书页翻转,掀动了一段段沉淀其中的邮趣往事。

于彭全盛而言,这些小纸片,记录着他半生经历。它们如记忆地图里的一个个坐标,循着邮戳的日期、寄件人的名字,便可重温那一段深厚的情谊;又如一台历史大事记的日历,慢慢翻看,仔细回味一个个载入史册的时刻。

老党员彭全盛在家整理自己收集的邮票。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难忘那抹缤纷记忆

71岁的彭全盛,醉心集邮已半个世纪有余,对于邮品的热爱从总角之岁贯穿到耄耋之年。“邮票是时间长河上的坐标。它们是流动历史的纸上印证。”他常这么说。

收藏邮品早成为彭全盛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获得心仪的邮品,他曾在邮局蹲守,任同伴怎么拉也拉不走;也曾“一掷千金”,花费近半个月工资购买邮品。他的收藏很丰富,有四五千张,主题包罗万象,山光水色、花鸟鱼虫、中外伟人和红色故事,尽在他的邮册中一展风采。

人在哪里,邮品就跟到哪里。在彭全盛家中,众多邮品和相关剪报被小心翼翼地保管在柜子里。多年来,他的工作和住所几经变动,这些脆弱的邮品跟着他一路迁移,却能保持张张完好平整,甚至没有一丝褶皱,唯有纸张因氧化泛黄,宣告着流金岁月,一去不返。

“虽然集邮的热度远不如当年,但热衷的藏友从没停止过集邮。”只要有空闲时间,彭全盛便会将邮品拿出来仔细欣赏,并按照不同主题分门别类存放,撰写说明,乐在其中。他说,藏友们还依据各自的审美和乐趣,选择侧重收集的主题,为整理邮集而潜心钻研。

彭全盛笑称,集邮之路的开启全因一抹缤纷色彩。1965年,在海南华侨中学就读初二时,彭全盛与好友黄宏良,既是同窗又是邻居,两人常互相分享趣事。

“有一天,黄宏良突然拿着一本小本子,神秘兮兮地说,要给我看些有价值的东西。”尽管时隔多年,彭全盛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和那份最初的悸动。按捺不住好奇心的他,在好友的指引下,细细翻阅这本小册,霎时间,就被其中五彩缤纷的小纸片吸引。“我一下子着了迷,连连追问它们的来历,喜欢得不得了。”

这是彭全盛与邮票的初次邂逅。如今,他回想往事,好友展示的不过是最普通的小开本邮册,其中也没有珍贵邮票。

“但它给了我美的启蒙。”彭全盛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太多文娱和艺术活动,邮票犹如在黑白世界中开了一扇彩色的窗,让人们从中窥见大千世界。“从那时起,我就日思夜想,渴望拥有自己的邮票。”

彭全盛收集的海南建省首尾戳邮品。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 摄

方寸邮品可见天地

读书时,虽然被美丽的邮票深深吸引,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彭全盛只得把收藏念头深埋心中。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68年11月28日,彭全盛来到位于屯昌的原中建农场工作,终于真正开启集邮之旅。那个时代,交通和通讯不便,相隔两地,人们多靠书信往来,见字传情。而农场远离家乡,物质匮乏,精神娱乐活动更是稀缺,在那段岁月里,与亲友通信,收集邮票是他最大的精神享受。

“到农场后,我给家里去信报平安,不久后便收到家人的回信。”拿到信件后,彭全盛将信封泡在水中等待邮票脱胶,再小心翼翼地揭下邮票,放在桌上阴干,保存在随身携带的语文课本里。

“这是我收集的第一张邮票。”彭全盛回忆,可惜的是,在农场的一次紧急集合中,语文课本不慎丢失,别具意义的首张邮票也随之遗失。

现在,保存在彭全盛邮集里的首张邮票,是1970年7月发行的8分钱面值“解放军边防骑兵战士”邮票,上面盖了“广东临高”邮戳。“这张邮票是从堂哥给我报平安的信件上取下的。”他回忆,当时,他的堂哥被派往临高港执行任务,得知他被派往屯昌工作,便通信互报平安。“如今想来,邮票的主题和堂哥的任务还有些奇妙的呼应。”

1982年,彭全盛因工作调动,回到海口工作,集邮条件更为便利,热情更加高涨。“我成了邮局和集邮大厅的常客,有事没事就过去转两圈,看看有没有珍稀的藏品。赶上新邮票发行,还得去邮局‘抢’。”彭全盛介绍,每当有新邮票发行,他总要趁着午休或者下班时间,从单位一路骑着单车,赶到邮局抢购。

“邮品收藏,苦乐相随。”总结多年的集邮心得,彭全盛认为,藏友常用“方寸见天地”来形容集邮之趣。皆因邮票中不仅浓缩着大千世界的历史事件、地域风情、人文风貌等,更因其饱含着藏友在收集、欣赏、研究的过程中,品味出的种种人生快乐,是私人经历与情感记忆的凝结,构成了一方私人专属的回忆小天地。

彭全盛收集的菱形邮票《兜兰》。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集邮藏品不只邮票

爱好是人格的外向显现。最初人们被邮票吸引,其实就是源自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原始追求。实际上,藏友们心知肚明,世上无人能将所有邮品收集齐全。所以大多数人会根据兴趣爱好和个人经历,专注某些集邮主题。

受到工作经历和审美情趣影响,彭全盛偏重收藏红色党史、历史事件、中外领袖、生态风光和海南题材等主题的邮品。

彭全盛介绍,在许多外行看来,集邮只是收藏邮票。实则不然,专业藏友们收藏的邮品素材包括邮票、实寄封、邮政戳记、邮政标签、邮政用品等。

在彭全盛的收藏中,有一张特别的邮品。它由海口市邮票公司发行,上面贴着两张邮票,每张邮票上分别盖着一个邮戳:一为“1988.4.13,广东海口”;另一个为“1988.4.14海南海口”。“这是首尾戳,非常有纪念意义。因为海南是1988年4月26日正式挂牌建省,所以在此前还是印着广东、海南两个邮戳。”彭全盛说。

在彭全盛看来,斗转星移,时代变迁,曾经书信传情的年代早已过去,但集邮却是一件没有“休止符”的事,至今他仍坚持每年订阅新的邮品集。

“集邮就像登山一样,山外永远有山。”彭全盛说,藏友们总是将集邮的历程类比登山,只能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确定一个阶段性目标,到达后再向新的阶段性目标前进,如此一步一步,永无止境地去寻觅、去追求,直到一个相对的顶点。

随着年岁渐长,彭全盛一直思索,如何最大程度发挥邮品的社会价值。今年,他花费了近百天时间整理出“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专题邮集,捐赠给海南省农垦博物馆,其中最早的是1952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邮票,还有中国共产党成立60、70、80、90和100周年的纪念邮票等极具历史意义的藏品。“我希望还有人能从邮票中,读懂那些珍贵的往事与经历。”他说。

.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农垦博物馆 版权所有. 琼ICP备11001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