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海南农垦,却不会想到农垦竟是这么来的……

发布:2017-11-13 20:12 来源:海南故事

很难想象,今天的海南农垦

是他们用最原始的锄头一把把开垦出来的

有了他们勇于开拓的精神

海南依靠自身,才有了属于自己的锄头

才让海南农垦创建了共和国第一个

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书写了世界植胶史上的传奇



▲拓荒者用锄头垦荒土地▲


故事讲述者:林旭飞,海南农垦博物馆顾问,父母是老一辈的农垦人,他从小就对农垦有着深厚的情怀。1972年参加农垦工作的林旭飞采访了很多老华侨、老知青,他们的故事深深的感动着林旭飞。我想,也会打动你。


林旭飞:用锄头垦出的世界植胶传奇,用生命守护的黄金种子……

编导|吴淑妮


图片上的这个锄头,叫三叶锄头,在农垦的历史上,几乎人人都与它打过交道。



▲三叶锄头▲


1951年的海南,并不像今天这么富饶、富裕。彼时的海南经历过战争,百废待兴。那时候,海南不仅荒地多,石头也多,农垦垦荒的任务非常重。加之六十年多年前的海南,根本没有什么机械设备,人们每天要开垦去成片的石头地,锄头磨损得特别快,一把顶多能用三四个月。


当时的农垦专用的是江苏南通生产“金鸡牌”锄头。可是,当时的全国各地包括北大荒、新疆兵团等也在热火朝天地搞垦荒建设,锄头一下子就成了香饽饽,供不应求。


那时农垦局的采购员为了买锄头,要专门跑到江苏南通的金鸡锄头厂排队买锄头,在厂门口打铺盖蹲守几天几夜,等锄头一出厂就抢货,还是完全满足不了全垦区的生产需求。


▲海南老农垦人开垦土地场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有锄头,怎么开垦荒地?怎么建设海南呢?!


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农垦机械一厂的厂长梁文友。


梁文友,是条硬汉,16岁成为琼崖革命战士,打过日本鬼子的他,看到垦区缺少开荒工具。“我就不信了!飞机大炮我造不出来,一片钢铁做的锄头我就摆弄不了?”



▲年轻时的梁文友▲

下定决心的梁文友开始组织技术人员,带头研究“金鸡”锄头的硬度和耐磨的诀窍,反复研究、试验、试用、改进,终于能够批量生产锄头了!


可刚开始批量生产的时候,由于钢材质量不稳定,生产出的锄头不是太硬,就是偏软。每次垦区的职工向梁文友反映锄头的使用情况后,他都会把“问题”锄头带回来“解剖分析”,连夜找出原因,就这样不断摸索,终于总结出了咱农垦人自己的锄头生产经验和工艺流程!海南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锄头!



▲林旭飞参观梁文友曾经工作过的车间▲


锄头不缺了,就有人说了,这么好用的锄头,还是咱垦区自己生产的,总该有个名字吧。梁文友想了想,既然咱是来开垦橡胶的,橡胶树都是三片叶子,干脆就叫“三叶牌”锄头吧。


在梁文友的苦心研制下,“三叶牌”锄头的质量渐渐提升上去,不仅满足海南开垦的需要,甚至后来还给柬埔寨提供了30万把支援建设,获得外国友人的一致称赞!


有的人以创新、汗水、坚持向农垦致敬,有的人将生命奉献给了那个年代……



▲拓荒者用三叶锄头开垦荒地▲


在那时候农垦有一句口号,叫“一粒种子,一两黄金”,为什么?


“因为橡胶的种子在我们的心中比黄金还要重要。”1952年9月的一天,二团三连战士陈金照奉命把一箩筐种籽送到河对岸的转运站。因为刚刚刮过台风,雨还没有停,走到万泉河边时,往日温顺的河道已是水流湍急。


但部队有规定,当天采集的胶籽要当天送到转运站,再由转运站连夜运到海口。陈金照着急了,他脱下军装把箩筐口绑扎的严严实实,背在身上,义无反顾地下到河里,一步一步向对岸迈进。



▲知情交流培育橡胶▲


可不曾料想的是!当陈金照离岸边只剩20米的时候,竟然突然有一截木头从上游冲了下来,向陈金照撞过来,陈金照顺势一跃,紧紧抱住了木头,拼命地向对岸游去。10米,5米,就在以为马上要游到岸边的时候,一股汹涌的山洪倾泻而下,陈金照被打翻在水中,人瞬间,就消失在了洪水中……


第二天,大家终于在河滩上找到了陈金照。那时的他已经没有了呼吸。可他身上背着的那一箩筐胶籽,却颗粒无损,而在他军装的口袋里,还保存着与未婚妻玉娟的合照。


▲陈金照画像▲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的留在了万泉河畔。我想,今天会有很多人不能理解陈金照的行为,一筐种子,一个生命,孰重孰轻?


但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橡胶种子就是人们建设海南的希望,在每个人的心中,那可真是 “一粒种子,一两黄金”!农垦的今天,是农垦人真正用青春、汗水,所有的所有去筑造而成。在开拓者心中,希望是拼了性命都要守护的。



▲林旭飞与家人合影▲


苦尽甘来

现如今,海南已是高速发展的国际旅游岛

而关于海南农垦

不知道多少人,还对此留有印象

在一个百废待兴的城市

一群守卫边疆的青年人

一把自制的三叶锄头

日升月落 寒来暑往

他们一手拿着枪 一手拿着锄

一边守卫边疆 一边生产橡胶

用最简陋的农具为海南开荒

他们是海南的开荒者

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四野战军第39军152师

又被称为“林业工程第一师”



六十年代前后,农垦它有一些创业口号:白天治坡,晚上治窝。意思是白天上山开辟荒山、种橡胶,晚上才建自己的房子。这个口号可以看出,当年创业的境界,所以我们现在的创业,我们的改革也好,发展也好,跨越式的发展也好,我们都受到这种精神的激励。


邓菡彬农垦算得上是咱们海南的支柱产业,现在农垦也在改革改制。农垦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的话,从一把锄头到现在也有很多变化。在您看来,农垦精神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未来会是什么样的面貌?

林旭飞这是一种勇往直前、坚毅 、坚忍、勇于开拓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时代非常需要。我们要凤凰涅槃,要跨越式的发展。这种精神完全可以继承下来,可以发扬光大。

王乙艳: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无论我们走多远多久,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 详细视频 ↓ 请在Wifi条件下观看】



前人曾经用一己之力

挑起海南岛发展的重任

时间会渐渐流逝

但农垦人的干劲儿

农垦人的精神

永远不变……


致敬农垦人,致敬农垦

.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农垦博物馆 版权所有. 琼ICP备11001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