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橡胶科普知识

发布:2017-09-19 21:41 来源:未知

如今,天然橡胶已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了。橡胶制品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及生活各方面:例如日常用的雨鞋、松紧带,医疗所用的外科手套、输血管,工业上的传送带、密封、防震设备,国防上使用的飞机、坦克,甚至火箭、人造卫星等高精尖科技产品都离不开天然橡胶。然而,人类认识橡胶的历史并不太长。从人类发现天然橡胶,到人工研究开发橡胶,再到全世界,尤其是中国橡胶事业的兴盛,经历了数百年的过程。

最早认识橡胶的,应该是美洲古老的居民印第安人了。1493年,哥伦布航行到美洲,他看到印第安人围成圆圈,一边唱歌,一边欢乐地把一个圆球扔来扔去。球落地后,居然还能高高地弹起。哥伦布非常好奇,仔细打听,才知道圆球是用他从来没见过的一种东西—天然橡胶做成的。原来,这里生长着一种橡胶树,炎热的气候、充沛的雨量,为它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繁衍条件。只要小心切开树皮,乳白色的胶汁就会缓缓流出。印第安人把这种树汁叫做"卡乌巧乌",意思是"树的泪水"。将这种胶汁的水分晒干,就可以做成有弹性的橡胶球了。

哥伦布从美洲回来时,顺便把令他大感兴趣的天然橡胶带回了欧洲。可是,当时的欧洲没有人知道如何利用它。于是,它被送进博物馆,陈列在展柜里,作为"哥伦布带回的新奇玩艺"供人观看。直到1770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Joseph Priestley)发现橡胶可擦去铅笔字迹,因此给它起了一个普通的名字,叫做"rubber"。后来,英国人马金托什(Mackintosh)把胶汁涂在布上,做成了雨衣。至今,英文中雨衣的别名还叫"马金托什",便是为了纪念这位发明家。但是当时制成的雨衣热天发粘,冷天变脆,质量很差。1839年,美国人查尔斯•固特异(Charles Goodyear)发明了橡胶硫化法,把橡胶和硫磺放在一起加热,硫磺溶在橡胶里可增加橡胶的弹性和强度。固特异的发明使被冷落了近300年的橡胶走出了博物馆,真正进入工业实用阶段。

橡胶硫化法诞生后不久,美国的汤姆森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橡胶轮胎,并将它套在木轮车上,既减震又耐磨,引起了人们的赞叹。后来,汽车的发明和使用更加推动了橡胶的生产发展。现在,全世界每年70%以上的橡胶是用来制造轮胎的。

橡胶树喜高温、高湿、静风和肥沃土壤,是一种热带地区生长的高大乔木,高度可达30米,树干直径可达几十厘米,树叶是三个为一支,也称为三叶橡胶树。橡胶树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从哥伦布发现橡胶到人工栽培橡胶树,经历了将近400年的时间。1876年,英国植物学家从巴西马逊河口采集橡胶种子,带到英国,栽种在皇家植物园,后来又陆续在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区试种,均取得成功。橡胶在东南亚地区开始迅速发展。

中国种植天然橡胶的历史可追溯到一百年多前。1904年,云南省盈江县的土司刀安仁先生,远渡重洋,率先从海外将橡胶树引种到云南省盈江县新城凤凰山种植。至今还有一株橡胶树存活着。

1906年,海南乐会县南盈村(现在的琼海市)华侨何鳞书,从马来亚回国,在乐会县崇文乡合口湾(现海南农垦东太农场坡塘区十八队),创办了"琼安垦务有限公司",开辟橡胶园200多亩,称"琼安胶园"。从那以后,一些海外的华裔华侨以及中国国内的有识之士,又先后多次引进橡胶树在中国种植,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了橡胶树新的种植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植胶人的艰苦努力,打破了国外近百年所谓北纬17°以北是橡胶树种植"禁区"的定论,成功地在我国的土地上大面积种植橡胶树。自此,中国的天然橡胶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海南、云南、广东为主的三大橡胶种植基地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其中海南为主要植胶地区。

其实,除了胶乳,橡胶树全身都是宝,橡胶种子榨油可以作为制造油漆和肥皂的原料。橡胶果壳木质坚硬,能制活性炭。橡胶木材质轻、花纹美观,加工性能好,经化学处理后可制作家具、纤维板、胶合板、纸浆等。

橡胶林还是可持续发展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无污染可再生的自然资源。20世纪80年代,海南天然橡胶基地被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赞誉为建设以橡胶人工林生态取代低质低效的热带灌丛草地生态的最佳系统,以橡胶树为主的林木覆盖,造就绿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不仅大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还对改善环境条件,维护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试验测定,1公顷橡胶林1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0公斤,可制造氧气730公斤,能为980位成年人提供1天的需氧量,所以橡胶林犹如天然的"氧吧"。

了解海南农垦的历史发展,知道更多的天然橡胶科普知识,请到海南农垦博物馆(天然橡胶博物馆)。欢迎您的到来!

地址:海口市滨海大道103号财富广场1-2层

开馆时间:每周一至周五,9:00-17:00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农垦博物馆 版权所有. 琼ICP备11001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