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海南农垦博物馆筹建工作二三事

发布:2011-02-09 10:09 来源:未知

 

 

我们的心在一起跳动

----记海南农垦博物馆筹建工作二三事

    海南农垦网6月22日消息:堆积如山的建筑材料,高高的脚架上,工人们正顶着烈日焊接钢材。走进位于海口市滨海大道的财富大厦,看到的是一派火热而忙碌的施工景象。海南农垦博物馆筹建组的工作人员正在与设计和施工人员研究图纸、商讨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海南农垦博物馆主体装修工程已于近日着手施工。目前,博物馆主体施工、陈展设计工作进展顺利,文物文献征集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共收到93个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历史相片670张,实物290件,各类荣誉证书、牌匾等155件,领导人和名人题词60多件,为丰富馆藏资源和陈展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筹备组的工作人员每天都收到公众来电来函几十个,人们对博物馆建设进度的关注,已然升华为对继承海垦精神、重塑辉煌的一种期盼。

    海垦精神不能丢----老农垦写信力挺海南农垦博物馆建设

    “筹建海南农垦博物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作为老农垦人,我十分高兴。”5月份的一天,离休干部谢福正来信,信中附上了9幅军工艰苦创业的老照片,并对博物馆筹建提出了4条建议。这是笔者在筹备组办公室看到的一幕,像这样的往来信件在柜子里垒成了厚厚的一沓。

    据博物馆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陆续收到海南农垦知青、华侨、军工、老干部、农场职工等具有代表性群体的来函130多份。在他们的信中,不仅表达了对总局筹建博物馆的感谢之情,还对博物馆陈展设计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提供了重要的文物文献线索。

    海垦唯一健在的、朱德元帅的警卫员,现年92岁高龄的老军工刘长贵,表达了对海南农垦博物馆的期盼。他说:“(农垦博物馆)新疆有了,黑龙江有了,我们也该有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林业工程第一师二十七团组织股股长张运福在信中写道:建设海南农垦博物馆是件好事,具有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教育意义。海南农垦人始终保持着军队的革命传统,这种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通过博物馆传承下去。

    正如省农垦总局原副局长冼树棠所说的,农垦总局把几代农垦人想做而不敢做、没做成的事(筹建博物馆)付诸行动了。筹建博物馆就是要做到振奋人心,凝聚力量。

    多次实地学习调研,筹备组前期工作扎实有效

    筹建海垦博物馆毕竟是项大工程,需要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海南农垦博物馆规模要多大?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整体投资需要多少?项目可行性如何……一连串疑问时时牵动着总局领导的心。2009年12月,带着总局领导的嘱托和百万农垦人热切的心,刚刚领命的海南农垦博物馆筹建工作人员,在总局宣传部副部长张爱莉的带领下,奔赴哈尔滨和北京实地考察,借鉴相关经验及听取有关专家意见。

    12月的海南正值25度的天气,堪称南国春天。而此时的北国,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在哈尔滨,筹备组一行遭遇了哈尔滨的第一场雪,地面温度也骤降到了零下23度。一南一北40多度的温差,没有让他们却步,抱着求知和学习的态度,筹备组参观考察了北大荒博物馆。筹备组受到黑龙江垦区的热情接待,北大荒博物馆的赵国春馆长毫无保留地将该馆的陈展要素和历史节点的划分,内部管理,以及设计上的硬伤等悉数告知,让筹备组的工作人员感动不已。

    在北京,考察组一行参观了北京农展馆等同类博物馆,并多次与国内一流的设计公司和专家接洽,了解和学习了博物馆方案设计和实施的有关情况。期间,走访了农业部和中国橡胶协会,并拜会了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早期领导人、农业部原部长何康,拍摄到了一组组珍贵的历史照片。何老也为博物馆欣然题词“山野崛伟业,草庐出俊杰”。字里行间既是对海南农垦第一代创业者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海南农垦新生代寄予的殷切期望。

    集思广益、几易文案,陈展设计大纲不断推敲完善

    2009年12月22日,总局下发了666号文件和669号文件,正式成立了由总局主要领导挂帅的海南农垦博物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项目组、文物文献征集组和顾问组。农垦宣传部副部长张爱莉担任项目组负责人,全面负责博物馆项目工程设计并组织实施,同时下发了有关文物文献征集的文件。至此,海南农垦博物馆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为发扬民主,集中民智,筹备组又分别召开了由海南农垦知青,垦区调任地方省厅(局)级领导、地方市县主要领导,华侨、老军工、老干部等参加的海南农垦博物馆方案设计征求意见座谈会,聆听各个具有代表性群体的意见。获悉总局筹建博物馆的消息时,参会的老领导、老同志群情激动、畅所欲言,一个个好的点子不断被激发,为撰写博物馆陈展设计方案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如张国仪提出的东太农场百年胶林可作“镇馆之宝”;于纪元提出的“援外”;王家经提出的展示归侨生产生活原貌;韩剑准、冯耀魁提出的“一粒种子 一两黄金”的雕塑;姚钿浩提出的功勋人物名单;农垦科学院专业术语的运用等,都被吸收在方案设计大纲里。

    顾问组王东江、王松华、陈绍炎、叶世道、冯训强,项目组负责人张爱莉、文案总撰稿人林旭飞等同志利用春节假期和节假日,查阅大量农垦历史文献资料,加班加点,终于在2月底拟出约三万七千多字的海南农垦博物馆设计方案,并将设计大纲快递到有代表性的相关人员手中,发放196份,回收反馈意见130多份。代表们认真审核校对,通过电子邮件和来函来电,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众人拾柴火焰高,海垦博物馆呼之欲出

    博物馆藏品的多少,特别是精品的多少,决定着一个博物馆的价值。有价值的藏品、陈展品多了,博物馆才能真正称得上“博”。海垦博物馆要争取在国庆前后试开馆,文物文献征集是关键。

    2010年3月5日,总局专门召开了文物文献征集动员电视电话会议。省农垦工会主席宋锦绣在会上作动员讲话和文物文献征集工作部署。会后,南滨、桂林洋、龙江等农场率先行动,成立了本单位的文物文献征集办公室。现如今,全垦区建起基层文物文献征集机构达到67个。各单位措施有力,特别是西达农场、红光农场、农垦报社等专门派人异地征集,做好上门动员等工作,重点探寻、预定和取回部分陈展珍宝。

    在文物征集中,垦区党员干部捐献文物热情高涨。孙虹、于纪元、符史辉等老一辈农垦人,以及陈升崖后人、钟南后人等赠送了一批有纪念和收藏价值的奖章、立功证明等;雷文俊私人捐赠了一套旧式电影放映机、影片;陈信安多次送来旧军装、电影票、伙食费数据等;第一代割胶神刀手老归侨黄凤娇捐赠了《割胶神刀手证书》等珍贵物件。

    在6月初召开的广东知青文物文献征集动员会上,老知青王德耀、林伟雄等人惋惜地说:“有些省市的博物馆走在我们海南农垦的前面了,知青手中许多物品、图片、文献都给征集走了。要是早点建海南农垦博物馆那该多好啊!”现场的知青纷纷表示,全力支持知青文物文献征集工作,只要博物馆建设需要,再苦再累也愿意。海南农垦博物馆是他们藏品的最好归宿。现场知青的热情深深感染了筹备组的同志,筹备组决定,在广州设立文物文献征集站,由总局驻广州办事处统筹负责广东知青的文物征集工作。粤海农垦知青网的主编宋晓琪、知青庄凯芩等人当场捐献了珍贵的文物文献14件,为广东知青的文物征集工作打了漂亮的一战。

    对于海垦博物馆筹备组这半年的工作,项目负责人张爱莉深有体会。她说,博物馆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垦区各单位各部门的通力协作,离不开总局党委、总局的大力支持,谈到这些,她如数家珍:

    2010年3月1日,在第七次局务会上,局领导听取海南农垦博物馆筹备工作汇报;

    2010年4月26日,第十一次局务会上审核并同意《海南农垦博物馆项目预算》,按照国内同类博物馆中偏上的水平进行设计施工;

    2010年5月10日,海南农垦博物馆陈展设计效果在第十二次局务会进行演示,修改后获得通过。

    ……

    张爱莉说:在筹备工作中,我们一次次地被老农垦人和关注农垦发展的人们所感动、感染着,他们的情愫已经完全寄托在了这样一座即将物化了的绿色丰碑的历史家园当中。海南农垦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和观众期望值之高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让人欣喜也让人倍感压力。我们感觉到,肩上的责任沉重----却又坚定,或许这正是一代代海南农垦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对我们时刻的鞭策和激励吧!(陈耀华)

 

相关链接:

    海南农垦博物馆(天然橡胶博物馆、海垦知青博物馆)位于在海口市滨海大道财富广场二层。

    展馆总建筑面积4200平米。设丰碑颂、军垦志、赤子情、知青情、海垦魂、改革潮、关怀篇和科普窗等8个大展厅(含序厅为9个展厅)。

    博物馆以“绿色丰碑”为主题,通过陈展品、实物、图片、微缩场景、沙盘、铜像、石雕、原景复制、硅胶人物、声光电、4D、幻影成像等高科技手段,再现海垦人铸剑为犁、艰苦创业,实现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的奇迹,展示现阶段海垦深化改革、产业升级、绿动天下的发展进程。

.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农垦博物馆 版权所有. 琼ICP备11001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