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进自贸港·海垦文化 | 许成余子女到海南农垦博物馆追忆父辈的峥嵘岁月
4月10日,在海南农垦博物馆“军垦志”展厅内一张老照片前,驻足着几位“特殊的来客”,他们是海南农垦奠基人之一、老红军、原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现为三亚中心医院)首任院长许成余的子女。他们此次专程从广东返乡,来到海南农垦博物馆重温那段“热血铸就绿色丰碑”的岁月。
许成余子女参观海南农垦博物馆。蒙美顺 摄“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为军垦事业奉献了一生。他接到命令后,立即动员、率领百余名医疗骨干,打起背包行囊,拖家带口,经过半个月的颠簸来到海南农垦,投入到紧张的创办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的各项筹备工作中。”许成余的儿子许海城将往事徐徐道来。他说,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又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全国各地百废待兴,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海南岛要大力发展国家战略物资天然橡胶产业。1962年4月,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将850农场医院一分为二,抽调医疗技术骨干赴海南岛支援海南农垦的医疗卫生工作。
许成余子女参观海南农垦博物馆。蒙美顺 摄
创业之初,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所在地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沙土地,仅有几栋旧平房和茅草屋。许成余带领医务人员简单安置了栖身住所,克服了水土不服的困难,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大家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将旧房屋改造成外产、内儿、传染科三个临床科室和检验、放射、理疗、药剂、门诊等五个医技科室。1962年10月1日,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正式成立,仅用6个月时间就实现了“当年南迁、当年开院”的目标,开始收治病人。谈起父亲,许海城眼角湿润,“父亲后来还参加了橡胶基地建设,临终前的愿望是将他和母亲一起安葬在海南农垦的橡胶园,他要坚守当年的心愿,看着祖国的天然橡胶事业不断地发展壮大。”许海城抚摸着父亲的照片,他说:“我为父亲感到自豪和骄傲,也希望下一代能够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传承下去,为海垦的未来发展添砖加瓦。”(本报记者 郭祺 蒙美顺 通讯员 吴运霞)